为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深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我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根据《南京市小学‘金陵好课堂’》文件要求,探索”走向深度体验:大概念引领下的‘情境+问题串’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开展了第四次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大环节。
一、课堂展示,教材解读与研讨交流
本次教研活动由三年级备课组的严寅珅老师带来《认识面积》一课。课堂上,严老师以清晰的逻辑脉络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展现了概念教学的创新路径。课堂伊始,严老师以 “触摸感知”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手掌触摸水杯侧面与数学书封面,通过对比 “弯曲面” 与 “平面” 的触感差异,自然引出 “平平的面” 这一研究对象。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初步建立物体表面的空间认知,为后续面积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 “感受物体表面大小” 环节,严老师师设计 “涂树叶比赛” 的趣味活动:将大小不同的树叶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涂色。当 “不公平” 的质疑声响起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依据,学生通过观察、重叠两种方法,自主发现物体表面存在大小差异,从而引出 “观察法” 与 “重叠法” 两种比较策略。这一过程将数学方法的习得融入真实问题解决,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概念建构阶段,严老师结合生活实例,从 “物体表面的大小” 逐步过渡到 “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 “指一指”“摸一摸” 等活动,巧妙区分图形的 “边线” 与 “面”,用红笔描边线、黄笔涂面的直观对比,帮助学生厘清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面对学生对 “1 号与 2 号长方形面积大小” 的分歧,教师适时提供尺子、方格纸、小图形等工具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铺摆图形、数方格等多样化方法,在操作中深刻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发现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独特优势,实现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课后,严老师就本节课进行了题为AI赋能《认识面积》教学构思解读。严老师指出,利用动画引擎动态演绎 “点聚成面” 的数学原理。无数发光粒子汇聚成线,再由线层叠成面,配合 AI 语音讲解 “积” 字的古代释义,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语言。
随后,各个年级教师代表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王老师以 “概念建构的层次性” 为视角,高度评价教学中 “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 的渐进式引导,尤其肯定通过 “涂树叶”“辨边线” 等活动,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学习任务。同时建议,可在后续练习中增加 “不规则图形面积比较”,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边界。
杨老师聚焦 “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指出工具包的提供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但在小组合作中,可通过 “任务单” 明确分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更严谨的数学表达。蒋老师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认为教师对学生 “用不同图形测量” 的错误尝试处理及时,但可进一步追问背后的思维逻辑,深化对统一测量单位必要性的理解。
李老师从数学文化渗透角度提出建议,认为可引入古代面积测量的历史故事,如《九章算术》中的方田术,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贾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本课充分体现 “做中学” 的理念,若能在知识应用环节增加跨学科实践任务,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微分享
张娣和王融老师进行了中年级《认识面积》学业评价微经验分享。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里,“认识面积” 这一知识点对中年级学生从一维空间观念迈向二维空间观念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是后续深入学习各类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根基,更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意义重大。
首先,评价目标清晰明确。概念理解维度:着重考察学生是否透彻理解面积的本质内涵,能否精准区分面积与周长这两个易混淆概念。比较方法运用维度:检验学生能否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灵活选用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像给出一组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判断面积大小关系,并阐述所用比较方法,以此评估学生对方法的运用能力。生活应用维度:关注学生能否敏锐洞察生活中的面积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其次,评价方式丰富多元。纸笔测试常态化:定期开展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丰富题型。实践操作趣味化:组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测量教室门窗、黑板等物体表面的面积。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团队协作情况。完成测量后,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阐述测量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多方面考察学生能力。课堂表现观察细致化:在日常课堂上,留意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准确性。例如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能否清晰表达观点、提出独特见解,以及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交流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维活跃度。
最后,评价结果有效运用。针对学生个性化辅导:依据评价结果,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对概念理解薄弱的学生,安排专项练习,强化对面积、周长概念的区分;对面积计算易出错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剖析错误原因,加强练习。助力教师教学改进:通过分析学生在各知识点、各题型上的表现,教师能精准定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若学生在生活应用类题目上失分严重,教师后续教学可增加生活实例的引入,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
三、活动总结
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本次《认识面积》主题数学教研活动迎来总结升华环节。特级教师杜老师、教务处李主任、学校刘校长先后发表精彩讲话,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更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创新指明方向。
李主任立足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着重强调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风格与学生学情,打造独具特色的 “个性化"”教案。他指出:“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应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而应是教师教育智慧与学科理解的深度融合。” 李主任结合本次《认识面积》的教学设计案例,细致分析如何将生活情境、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并向全体教师推荐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期刊等优质备课资源,鼓励教师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让教案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载体。
杜特则将视角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分享了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她强调:“教师的成长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开放的学习心态。” 杜特建议教师通过 “同课异构对比研究”“跨学科教学融合探索 ”等方式,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同时倡导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以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促进经验共享,在思维碰撞中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她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教学实际,为教师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刘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实效给予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教师团队的殷切期望。他表示:“每一次教研都是思维的碰撞,更是成长的阶梯。希望老师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在深耕课堂中锤炼教学艺术。”刘校长鼓励教师以卓越教师为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勇于创新,用专业素养与教育情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本次教研活动的圆满结束,不仅深化了教师对《认识面积》这一课程的理解,更在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未来,全体数学教师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深耕课堂教学,在探索中实践,在反思中成长,为提升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