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深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我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根据《南京市小学‘金陵好课堂’》文件要求,探索”走向深度体验:大概念引领下的‘情境+问题串’的单元主题教学”策略,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开展了第三次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大环节。
一、课堂展示,教材解读与研讨交流
本次教研活动由四年级备课组的将天风老师带来《认识三角形》一课,课堂上,学生们化身几何小创客。在创造三角形环节,三人小组通过画一画、辨一辨,自主归纳出三条线段首尾相连且非共线的核心定义。蒋老师还邀请两位学生和她一起手拉手连成了一个三角形,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三角形的内涵。当教师展示建筑中的三角形结构时,学生小陈惊喜发现:“原来屋顶的钢架结构就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这种从生活现象抽象数学本质的思维跃迁,在后续活动中持续上演。
最具挑战的是画高擂台赛。学生们手持三角板,在练习本上认真比画,85%的参与者能准确画出锐角三角形的高。教师巡视中发现,约30%学生在处理钝角三角形高时存在认知偏差。随即开始了通关大挑战,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阶梯,突破重难点,蒋老师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数学本质,在动手操作中建构认知图式,这堂充满生命力的几何课,不仅教会孩子们认识三角形,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几何世界的种子。
课后,蒋老师就本节课进行了题为AI赋能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构思解读,蒋老师强调:传统课堂通过观察、绘图理解三角形定义与画高,但难以满足个性差异。本节课整合AI技术实现精准教学:运用图像识别动态解析建筑中的三角形案例,直观呈现稳定性原理;智能绘图系统实时检测图形共线性及垂直度,及时纠错防固化错误认知;分层设计互动游戏适配不同学情,构建"探究-实践-反馈"学习闭环。AI技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探究,在提升参与度的同时实现教学靶向干预。未来需深化AI与学科融合,打造个性化学习新样态。
随后,各年级的老师代表分别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一些优点,比如生活化情境创设独具匠心,从警示标志到建筑结构的案例选取,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激活学生的几何直觉,活动设计形成思维进阶,从“创造三角形”的具身体验到“闯关游戏”的迁移应用,既夯实基础技能,又渗透“同底等高”的变式思维,合作学习机制贯穿始终,同桌互评、小组讨论等环节,促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提出了值得优化之处,可引入动态几何软件辅助画高教学,通过拖拽顶点观察高的动态变化,深化对“底高对应”的理解;针对钝角三角形外高绘制难点,建议增设错误案例对比分析环节,借助可视化工具破解认知盲区;作业设计可增加开放性任务,如设计三角形稳定性的验证实验,进一步培养工程思维。不同想法的碰撞将本次教研活动推向高潮。
二、经验微分享
戴老师谈到,学生画高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多加示范,指导学生画高,用口诀对齐顶点、平移靠边、画垂线分步指导,提升操作精准度。
付老师谈到,体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家庭中的三角形物品,增强情境真实性,也可以动手做一做。
陈老师谈到:分层任务卡初期效果显著,但后期出现能力固化现象。建议实施弹性分层,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时调整任务难度,促进最近发展区持续拓展。
赵老师谈到: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回到知识本位,课标本位,挖掘教学的内在逻辑,学习的内在逻辑,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
三、活动总结
活动最后,杜特和李主任也发表了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杜特指出画高的难点之处在于学生在一维到二维的转化存在问题,因为画高就是由一点画已知线段的垂直线段,当学生在平面图形中画高时,应该帮助他们去更好的从一维过度到二维层面,也就是在封闭图形中画垂直线段。李主任强调,认识三角形要从其定义和特征,尤其是稳定性这个特征,不能浮于表面,只是让学生观察桥梁和自行车架子上的三角形,而应该让学生做一做,比如用小棒摆一摆,钉子上围一围,实际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本次数学教研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我们不仅深化了对数学教学理念的理解,还共同探索出了多种创新教学方法,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