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正文

研“数”之美 探“教”之趣—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数学第五次教研活动报道

  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12月5日,为全面深入推进我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小学数学高质量发展,根据《南京市小学‘金陵好课堂’》文件要求,我校数学教研组“大概念引导下的‘数概念一致性’单元主题教学--南京市翠屏山小学第五次活动如约而至”。

image.png

活动分为大环节。

第一环节:一二年级的两位执教老师同时课堂展示

fcd4c79cbb2474c22eaf671bba6252bf_720.jpge049b717288a641149b7525b0773819e_720.jpg

  二年级陈悦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 “9 的乘法口诀” 一课,巧妙融合绘本故事与数学知识,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充满趣味与智慧的数学学习之门。课堂伊始,陈悦老师以《大熊的冬天小屋》绘本故事引入,生动展示大熊准备冬眠的情节,自然引出计算钉子数量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充满趣味的导入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新授课营造了良好氛围。陈老师对本课的设计和构思多次打磨,从乘法的意义出发探寻规律,利用多元计数方法验证规律,根据经验编写口诀,多种方法记忆口诀,应用口诀求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更透彻地理解口诀的意义。陈老师创新的将例题和“想想做做1”结合,打破教材上的编排,立足于已有的起点,数形结合,探寻规律。在探究中引领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在多维互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的杨梦老师带来了《认识11到19》一课。一年级小朋友几乎都会数数,有的已经会读写两位数之间的数。为此,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设计各种数数活动,借助数、摆、拨计数器等多元实物操作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充分理解位值制的含义,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杨老师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物操作,强调了在教学中融入日常生活实例的重要性,以增强孩子们对数字的感知和应用能力帮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字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大概念引领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666760f2dae65c61fb07302f090eddaf_720.jpg21d00df701179576aed696920bc362e4_720.jpg

第二环节:教材解读


image.pngimage.png

陈老师:“9 的乘法口诀”一课,以绘本故事贯穿始终,学生们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1.故事引入  旧知迁移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每行 9 颗钉子的布料,提出关于行数与钉子总数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需用 9 的乘法口诀计算,如同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前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从 1 行 9 颗钉子开始,逐步增加行数,学生通过累加计算钉子总数,2行 9 + 9 = 18 颗,3 行是 18 + 9 = 27 颗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像小科学家一样,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口诀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编口诀做好铺垫。最后,结合绘本情境,老师让学生根据口诀说出相应乘法算式,如 “三九二十七” 对应 3×9 = 27 和 9×3 = 27,巩固了口诀与算式的联系。这就像音乐家在演奏中精准把握音符与节奏的关系,在游戏中熟练运用口诀解决问题,提高了计算能力与思维敏捷性,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堂课就像一场精彩的旅程,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收获了满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快乐,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梦:“11~2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之后学习的。教材借助小棒、计数器、数线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开展读数、写数、排序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结构和关系。

2.借助操作直观认识数的组成。

通过操作小棒认识11~20各数,学生边摆边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1~20各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读数、写数。当数到19根小棒再添1根时,引导学生观察,单根的小棒已有10根又可以捆成一捆了,2捆小棒是2个十,也就是20。使学生再次体会10个一是十,突出计数单位“十”。2.注重对“十几”的整体建构。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教师实时呈现学生摆出的小棒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概括出十几就是“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再安排学习活动,一个同学说一个“十几”的数,其余同学用小棒摆出来,进一步深化对“十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3.借助模型理解数的意义。

正方体图片、计数器、数位表是认识11~20各数的直观模型。10个小方块排成一行组成一组,一排10个长方体表示10个一,1排表示1个十,对接后续学习更大数的计数模型。通过实物直观感受计数单位“十”。

计数器是较为抽象的计数工具,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一”,相同的珠子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数位表相对来说更抽象,直接用数位和数字表示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者建立对应关系,让学生经历“正方体表示数”→“计数器表示数”→“数位表表示数”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4.借助数线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教师创设“给数找家”的活动,在数线上确定0和20 的位置,再给其他的数找家。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培养数感。如:10大约在哪里?18大约在哪里?18的邻居是谁?比10大比14小的数有哪些?位置在哪里?最靠近13的是谁?在这条数线上,谁离13比较远?等等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回答。活动中,学生“预估位置”→“找标准调整位置”→“找准位置”→“完成直尺模型”→“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交流、辨析中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及大小关系,发展数感。有了以上的活动基础,教师力求促使学生根据数的顺序和结构来比较11~20各数的大小。“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的方法则在学生有了更多的积累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环节:研讨交流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在教师们的课堂和分享结束之后,孙雄珊老师、王融老师、卓雅老师、高成香老师、曾萍萍老师和贾艳老师分别对展示的课程进行了点评。

孙雄珊老师指出学生齐读口诀后,分享如 “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 等易记口诀及与生活故事的联系。“一九得九” 就像一步一个脚印,简单而基础;“九九八十一” 让人联想到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坚韧;“八九七十二” 则仿佛看到孙悟空施展八九七十二变的神奇。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故事相结合的方式,使记忆过程充满趣味,就像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王融老师指出老师引入手指操,详细讲解动作与口诀的对应关系。学生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欢快地做起手指操,在操作中强化记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卓娅老师指出这堂公开课以绘本故事为载体,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9 的乘法口诀编制与记忆过程,让学生在趣味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优秀范例。正如柏拉图所说:“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 希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更多的课堂中得以应用,让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领略数学的无尽魅力。

高成香老师、曾萍萍老师和贾艳老师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上的努力和创新,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以帮助教师们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经验分享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一年级曾萍萍和杜厚娴老师:

首先:审思,整体感知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必须基于前测,对学情展开精准分析,进而重新思考教与学的方向,设置真正有价值的、值得学生充分探索研究的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学生在认数方法、计数规则、位值共性上要整体感知,这不仅利于学生对两位数概念的整体建构,也不利于后续认识更大的数做好铺垫。数数和读数数序和大小关系等知识点都指向数概念教学的核心内容——数的认识,这些内容在知识结构的内在序列上要整体贯穿、紧密相连,保证学生认数体验的完整性。

现实起点:分析现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11-19各数的认识”有着较高的学习起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方面学习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停留在数数层面,对“十”这个计数 单位并不清楚,表现为只会用10表示计数的结果,并不会十个十个地计数;不具 备“十”的位值概念,大多数学生不知道1颗珠子因所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 不同。

逻辑起点:普适性教材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将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和数 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并没有凸显“十”作为新的计数单位这 一难点,对个位、十位数位意义的理解、位值制概念的体验也都没有强化安排。 如果教师一味地拘泥于教材,忽视学生现实起点,均衡使力安排教学,那么必将 造成后续对按“百”“千”“万”等更大计数单位按群计数教学的断层,本文开 篇所述的课堂尴尬囧境非但得不到解决,还会愈演愈烈。

操作材料多样,丰富体验

认数材料多样,不仅具有将量与物一一对应、将计数过程“可视化”的功能,且能较好地体现十进关系。本单元教材中出示的认数材料用实物、图形,这样的编排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凸显功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数的具体化、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数的表象多样化,不仅不利于数概念的建立,还有利于将材料转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感受数与生活的关联。

计数材料形式化。

在认识“个位”和“十位”时,教材主要提供的操作材料是计数器。的确,认识数位、学习位值、数的表征都离不开计数器,但对计数器的运用不要流于形式,要充分挖掘、开发和创造。比如,计数器与小棒相比, 它的优势在哪里?计数器和算盘分别是怎样计数的?世界各国计数方法、我国古代算筹计数与计数器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计数材料背后的隐性教学价值,直接指向数学文化内涵和学科本质,不该被忽略。

最后,践思,让笃行更有意义

“砥志研思,笃行致远”。有时教师过于追求标新立异,总是绞尽脑汁地去寻找那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渴望通过素材的“新”来体现教学的“新”。殊不知,比新颖更重要的是真实,唯有契合学生真实起点、源于学生真实经验的素材,才能让学生真正回归“学习主体”的角色,进而学会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所以
单元整合是一个漫长迭代的过程,它需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基于真实学情、找准问题本质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联结、统整、重构,更需要在“实践第一”的辩证观的引领下,探索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有效变革。
  二年级代表李志威主任和李林娟老师:

首先,研读课标、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方面,继续鼓励学生用画图、语言叙述筹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并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步领会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立足长远,给学生的影响更持久。

教学是导致学习活动发生的、系统持续的交流活动。要让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系统持续的影响,就必须立足长远,着眼整体,从一节课的知识点“跳出来”。1~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以“点状”形式存在的,但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就是简单机械地进行“知识累加”。

最后,聚焦核心,对意义的理解更深刻。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意义的获取必须扎根于数学活动之中,因此,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学习都注定不是孤立的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实现对已有认知的重组和关联。数学教学活动其实是教师以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影响儿童的思维方式。要让儿童真实经历、深度思考,就需要教师反复考量“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让数学学习成为数学知识形成与儿童思维发展协同一致的有效历程。

最后,杜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了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和实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66760f2dae65c61fb07302f090eddaf_720.jpg21d00df701179576aed696920bc362e4_720.jpg

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教研中定将不断沉淀自我,同心齐研,向学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