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备课组活动报道(含区级活动二次传达)
2020年10月30日,科学教研组进行了组内展示课的听课活动,展示的是杨畅老师,上课内容是四年级年级《力与运动》。
杨畅老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课时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简练结合,操练到位。课堂上,学生也能够根据老师的指导来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教学比较扎实。
随后,于庆、陈超、夏晓峰、王小乐、陈荟、杨畅6位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研讨,授课老师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其他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个环节,于庆老师将10月22日在东郊小镇小学举行的区教研活动向大家做了传达。此次活动,由东郊小镇小学的王亚芹老师执教了《浮力》,江宁区实验小学的耿曼漫老师执教了《导体与绝缘体》,百家湖小学的潘丽莉老师做了《优质提问——双螺旋结构课堂的支架》的主题讲座。
王亚芹老师的课上,先是让学生用手在水中按浮在水面的泡沫块,自己体会浮力,引导出浮力的概念,再通过对“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无论是下沉的物体还是浮起来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接着探究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而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思考物体沉浮背后的秘密。最后学生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中,王亚芹老师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出浮力的概念,又形成新的问题:沉的物体有浮力吗?再重新带领学生找新的证据证明无论是沉的还是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也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耿曼漫老师的课上,先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实际观察导线,认识导体的结构,材料和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预测铅笔芯、竹签、铝箔、铁钉、瓷勺、木块中哪些是导体,并且思考如何证明这个物品是导体。实验之前,通过思考小灯泡可能不亮的原因,着重提醒学生要“自检”和“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水等是不是导体,让学生体会到“验电器”的灵敏程度,还用“牙签掉入水中”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最后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意识了用电安全的重要性。整节课,耿老师的问题串相互关联,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导体,同时问题串的设置也恰如其分,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以学生得出结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逻辑是有序清晰的。
潘丽莉老师的讲座上,潘老师介绍了双螺旋结构的具体含义,尤其强调了优质问题是双螺旋结构的脚手架。接着通过优质教学片段具体分析指出了优质问题的特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要有清晰的关注点;要能促进学生多元认知的互动;还是清晰简明的。潘老师指出课堂中要有奇妙的等待,需要老师等等学生的思维。最后,潘老师认为除了老师要提出优质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提出优质问题,并且还具体指导了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优质问题。